善的行者

善的行者

善的行者

 為償還一年的人情債,行善二十幾年不輟的張威珍會計師,以其父親之名,成立了「張丁和文教基金會」。謙稱自己是個很平凡的人,不是很富有,比起那些檯面上的大企業主,他覺得自己實在太微不足道了。但是對這些受其資助的學校團隊而言,那份感動遠遠超過他所捐助的金錢,他所展現於善的理念的傳播,更令人十分得敬佩。

 

 從五歲半就拉著姐姐的衣袖去上學的張威珍,從小一到小六都是班上第一名,到了國中第一次考試,英語考60分,他自認已經不錯了,應該還可以是第一名,沒想到成績公布,他是全班倒數第三名,這對他來講真是晴天霹靂,衝擊非常大,從此英語就完了。家境清貧,不能補習,英語一直都不好成了他最大的遺憾。所以他現在不斷捐助偏鄉學校經費加強英文,就是希望拉近孩子英語的城鄉差距。

 

 張威珍所長回憶,太太懷第一胎時,有次到了「柑仔店」想買鮮奶喝,幫胎兒補充養分,沒想到鮮奶漲價,太太買不下手,說要改磨豆奶來喝,讓他難過在心。他到廟裡求神,希望考上高考,讓在公股銀行工作的他有機會加薪,結果求到一支上吉籤,籤詩內容指示他會時來運轉,但要繼續做善事,才能美夢持久。果真,同一年,他考取稅務行政人員高考,第三年又考取會計師。

 

 張威珍考上會計師後,從一筆捐給母校嘉義縣重寮國小的6000元起步,開啟長達二十多年的公益之路,就算股市大崩盤,慘賠到負債一身,也為停止捐獻。他細數,這幾年來,對會計師公會、慈濟功德會、嘉商校友會、同鄉會、扶輪會等,皆出錢、出力、出時間。妙的是,愈是奉獻,張所長的事業也愈順利,且愈做愈大,有時一些沒料到的case會一直進來,這兩年事務所的業績都在20%的成長,現在員工已有140幾人。

 

 張威珍所長鼓勵與會的人去參加「圓桌訓練」,他要出錢讓校長和會長去參加。他說,上圓桌可以讓一個人蛻變,他自己去上完課回來,心中充滿熱情,那一年捐出了320萬元做社會服務!他學習到心中有別人,而不是只關注到自己。

 

 張所長說他每年花在自己身上的錢約一百萬,花在社會服務的錢約五、六百萬元,他常想:「我可以了,我周遭的人都可以了嗎?」所以他說他現在不是只為自己賺錢。這種推己及人的精神著時教人敬佩,現在他變成業界公認最愛做公益的會計師之一。從他事務所辦公桌後面所掛的「禮運大同篇」墨寶,可窺見其心胸視野格局之大。

 

 張所長分享一段大學教授與他對談請益得過程----教授說招不到學生!個性耿直得張所長直言:台清交四年畢業出來做甚麼?以我一個家長的立場來說,我把孩子丟給你們,四年後他們得到甚麼?長成甚麼樣子?如果無法讓他們學習到如何給自己定人生的目標、方向,國立大學又如何?他舉了一個實例:所長夫人的妹妹之子<即小姨子之子>,就讀紐約大學醫學系,才二十歲,這次回來打工教英語,每生要收5000元,供兩週<全天上課>,共賺了五萬元,問他賺這些錢要做甚麼用,他說,準備一年要賺十五萬元,然後捐去非洲鑿井,讓落後地區有乾淨水喝。利他的觀念驅動了他賺錢的念頭,這樣的人生才真正是有目標方向的。有意義的人生目標追求才是踏實的。張所長希望大學要走高職化,讓學生得實務經驗,有一技之長才是正確的方向,不要造就一批眼高手低,不知未來在哪裡的學生,他當場請其他在現場的姪子報告以前在別的事務所,剛做會計工作時的情況給大家聽。說完,張所長歸納說:那不是在做工是甚麼!大學畢業整天再翻傳票,就是如此,沒有甚麼是一蹴可及的,可以一步登天的,實務的工作就是如此,讓孩子知道現實的情況,而不是做夢。

 

 張所長鼓勵家長讓孩子就讀自己家鄉的學校,他說長大後對這裡才會有感情,才會回饋鄉里,這才有根。從張威珍所長的言談中,我們看到了「善的張力」,看到了「心念」是如何讓一個人發揮出如此萬鈞的力量。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