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慧儀
前言
一位堅持專業服務品質的營造業經理人,為實現蓋出有生命力建築物的理念,在五十知天命之年,毅然放棄優渥薪水,選擇走自己的路;看到生命週期走到最後的老建築,他思索著如何賦予它新容貌及新生命。這期月刊人物專訪,讓我們一起進入威毅營造陸永富總經理的建築理念與藝術建築的世界~
踏入建築這個行業,然後呢?
民國七十年代,政府正推行十大建設,當時電子業尚未蓬勃發展,因此土木建築系是很被看重的科系,男生很自然地走向鋪橋、造路、蓋房子的土木建築業,一路走來已近30年。常有人會問我,這個行業那麼辛苦為什麼還要做?我總回答:「馬雲說:『企業存在的價值是為了解決社會的問題,因為我們能解決社會的問題而得到合理的報償』。」我們何其有幸,能從事滿足人類食衣住行四大基本需求中「住」的相關基礎產業。
今天台灣幾乎各行各業都辛苦,營造業尤其辛苦,如果大家都不從事生產的基礎工作,那台灣會變怎麼樣?取得太容易往往會忘了珍惜。在德國或是早期的日本不只重視『師』,也重視『匠』,『匠』是扎扎實實地做事,『匠』的位階跟『師』是齊平的;相較之下,台灣比較不尊重學有技藝於一身的『匠』,卻信仰憑藉讀書取得資格的『師』,「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仍深駐人心,重服務輕生產,導致台灣的技術已產生斷層,技術慢慢地消失,期待台灣能把『匠』位階提升,這也是我選擇營造業的原因之一。
台灣製造業有很大的比重以代工為主,不但缺乏關鍵技術能力,且偏重於產能與價格競爭,產官學者不斷疾呼產業結構應轉型以提升價值。但從事代工業的台積電卻沒人會認為它是從事大家都認為沒有價值、缺乏競爭力的代工,why?因為它代工的產品是以技術力、先進製程為主;因為它永遠會趕在客戶要求之前,完成產品測試和驗證,讓客戶無後顧之憂;因為它和供應商綁在一起,要求隨時待命,挑戰不可能任務,因此造就它在晶圓代工高市占與高毛利的不敗地位。
營造業更是屬於傳統的代工業,創造的價值不高,更無法與施振榮先生提倡的微笑曲線「設計與銷售」兩端的高價值相提並論,為甚麼威毅選擇從建築產業最底層的營造開始呢?一個國家的人口那麼多,當你用越少的人創造越高的價值,看起來價值是提升,但如果相關從事生產的基礎工作大家都不做,不願意耕種、織衣、鋪橋、造路、蓋房子,那如何談國家發展?我們自問:我們真的能改變台灣什麼?也誠實的回答自己:是很不容易的,但我們不會忘記我們的初衷,以營造為基礎,根本一定要在,因為它是一個腳踏實地的行業,本立而道生。
十二年前與從事室內設計好友一起至西班牙自助旅行,深深被歐洲建築感動,不管是大教堂、美術館或老街舊屋改裝的特色小店,都令人流連忘返。回到桃園中正機場映入眼中卻是鐵皮屋的建築,許多的大型建築物與周遭環境不和諧,就像一顆漂亮的樹種在不適合的地方,暗自期許自己將來有能力時,要為台灣蓋出具有人文內涵又能恆久的建築物。
在土地稀少的台灣,土地擁有者僅將土地當成商品,請建築師把建築物包裝美美的,關注的是預售屋趕快以好價格賣出去。建築師並不care空間是否具人性化,僅一味的追逐外觀亮麗的設計,猶如一個禮盒,只是換一個材料包裝,加上美麗的緞帶,在建築法規的規範下以最低標準設計施工,真正產品的品質呢?相較國外建築的用心與巧思、品質與環境結合的美感,我們有很大努力的空間!
建築產業鏈的金三角是土地擁有者、設計者、施工者,三者必須integrated(結合)。我們要成為三者的整合。我們的slogan是「From"i"to"WE"」,我們的信念:「威毅不只是施工的營造廠商,而是業主的施工與設計部門,我們將每棟建築物都當作一件藝術品對待。」你們參觀過我們在紅樹林的建案,雖然土地面積不大,但從初始設計理念開始,就是要蓋一棟以人為本自己想住,不是以商業、利益考量的建築物。建築是生活的容器,我們將一棟三拼的建築物從多數傳統建商一貫採用的品字型設計,改為戶戶完全獨立間隔120度,戶戶有270度三面通風採光之風車型的設計,這樣蓋良心與品質好宅的堅持,沒有人願意這樣做,因為這樣做的成本支出比一般重視坪效的建築實在高出太多了。但我們的目標客群是想要購買有品質、好房屋的顧客。對99.9%的人來說,一輩子最大的消費或投資支出就是購房,但由於房屋資訊不透明,台灣有太多外表漂亮的房子,但卻缺少對人真正居住生活空間的關懷。
威毅建築團隊是結合一群專業又愛好建築的人,我們的願景是希望「成為一家受人敬重的公司」,因為我們有能力解決社會的問題,才能得到合理的報酬。而我們的價值觀是,我們蓋的每一間房子都必須當作在蓋自己的房子,如同養育自己小孩般,因此不會偷工減料,我甚至還會跟客戶說,多花一點的錢,讓我們一起來蓋一棟好的建築吧。
「善待自然環境,繕造實質空間,善營人文涵養」是我們很重要的理念,就像一棵原生植物,跟周遭的環境、空氣一定是融合的,台灣有座極富盛名的寺廟,景觀設計師的做法就是將一棵棵生長在世界各地很珍貴百年的老樹,集合移植到寺廟來供大家觀賞,我相信那些樹一定過得很辛苦。很多人會做這樣的事情,回到建築上,蓋一棟獨自亮麗的房子,房子就好比是你種下一棵樹,這棵樹跟環境適配?還是它只是變成一棵漂亮昂貴卻特別突兀的植物?
其次,一定要特別重視內部空間設計,房子是一個人生活的容器,是給我們人居住生活的空間,很難理解為何台灣會將建築設計與室內設計分離開來。我常跟客戶說,我們是你的營造與設計部門,讓我們協助你把作品理念完成,因此我們會主動給業主建議,不只是做完,還要做好,做超出令人期待的東西,最後灌入「人」的精神,像我們紅樹林的建案,那就是你賦予那塊土地新生命。
你若問我什麼時候會做出一番成績,我暫且無法回答,但是當我勇敢把目標講出來,跟更多人分享,就會有更多人會關心我們,不時的提醒督促我們。多數中國人習慣含蓄默默的做,等成功了才敢說,但我覺得應該要學會說出來,說出自己真正想做什麼?怕不怕被別人笑?當然會啊!做不到被笑本來就是應該的,但轉念一想,他們是在督促我們朝向設定目標前進的助緣。
文化賦予新生命
淡水紅樹林「默墨空間」是我們讓老建築空間結合藝術重新綻放新生命力的第一次嘗試,我們將既有的別墅改造成一個如日本般Local Museum,充滿溫度的藝術生活空間。讓藝術空間不再是如美術館那般的冰冷、高不可攀,而是讓所有路過行人,有緣參觀的人,包含阿公阿嬤買完菜,拉著菜籃都可以隨興入內參觀。我們每季舉辦一場藝術饗宴,每次都獲得極大的迴響。除了是100%純公益提供藝術家一個免費平台,讓大家更進一步認識優秀或是受人尊敬的藝術家及其作品外,觀賞者更享受休閒徜徉在鬧中取靜,宛如藝文博物館的生活空間,享受閱讀,喝一杯咖啡或品一壺茶,到屋頂花園吸一口自然的空氣,享受片刻間逃離都市煩囂的舒暢,很多人離開展場時,都留下一句鼓勵與勉勵的話,希望幫我們找到一位有緣人,將此棟建築物永久保留下來,我們也將一起努力。
公司最近到宜蘭買一棟300多坪可使用空間的舊房子,我們不破壞周圍的農地,要賦予舊房子另一新的生命,幫助當地居民挖掘自己的文化,並結合宜蘭文化、觀光,讓它成為一個開發的藝術新典範。這是一個長期的行動計畫,過程不是像傳統的蓋房子而已,期許未來可以讓它的成功模式在其他地區複製,讓威毅建築團隊將公司價值提高至空間文化的層次,並讓當地文化得以保存下來,我們相信這才是真正對社會有幫助,也是我們未來十年努力的目標。
面對挫折才是唯一的路
選擇創業是一條不歸路,人在工作上只有兩種身分,一種是員工、一種是老闆,員工似乎比較能選擇隨時退出,選擇當老闆就沒權利,他不可以遇到困境就打退堂鼓,再大的困難也只有一條路,就是坦誠去面對。曾經有一件案子,業主百般刁難,我去之前,工程已經停工兩個月,之後又被停工一個月,由此看得出來業主對品質堅持的毅力,他告訴你一個缺點,晚上回雲林,早上又出現在台北,距離再遠還是會來,就這樣往返好幾天,直到你改善。這個案子很辛苦,該怎麼辦?心中只想著我不能被打倒,他就是我人生的一個功課,業主不滿意表示我們不夠努力,不能有其他的想法,改了再改,可以做的方法都嘗試去做,我堅信再怎麼鐵石心腸的業主,只要我們一直服務,一直服務,最後一定會讓他滿意點頭的。
多數人很容易做一行怨一行,其實不該如此。我們要學會享受挑戰,設定工作目標,當你克服困難,自然會供養能量持續往前走。而設定的目標一定要Aim higher(立大志),輕鬆即可完成的不叫目標,有價值有意義的目標要略高於自己的能力,才能享受經歷考驗達成目標的快樂。就像我參加今年太魯閣馬拉松,「報名」看似簡單卻是不容易,相信很多人都曾經有過想法,希望有生之年可望完成一次馬拉松,但卻遲遲不敢真的去報名。
殊不知,「報名那一刻,就已完成馬拉松了。」因為一旦鼓足勇氣報完名,很自然就會要求自己擠出時間練習,慢慢從安逸的生活慣性中掙扎出來,隨目標與時間一日一日的逼近,就會督促自己加緊練習,直到賽事的當天,只要出門就會完成它。這個期間只有「堅持」二字,「堅持?放棄?」之間總是在過程中考驗我們的意志,跑百里半九十,如同最後兩公里都在幽暗的隧道裡被「堅持?放棄?」煎熬著,然而當看到隧道前端光芒的那一刻,不知哪來的力量,不管多累,卻還是可以繼續衝,直抵終點。
永難忘懷的感恩
感恩的事情,人生路上實在太多了,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時候我們家一度非常的辛苦,連幾百塊都借不到,因而兩位妹妹國中都未能畢業就輟學去工廠上班。我爸爸有一個朋友是賣水果的,他每次賣完水果,就會拿剩下的水果跟別人換菜,然後把菜送到我們當時租屋的半山腰來。我們對他那份恩情的感激,真的是無法言喻的,當別人需要的時候,你的手及時送上溫暖,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是我們一輩子永遠不會忘記的人。這位叔叔沒念甚麼書,卻是我們結婚時最重要的證婚人,因為那分恩情是一輩子還不完的。
做好本分,莫忘初衷
照顧好家人、員工,行有餘力為社會多做一點事,就是盡好自己的本分把事情做好,至於後面的評價,不是我們可以決定。我們自己沒有小孩,但十幾年來和我太太一直維持認養了十二位國內外的貧困小孩,行有餘力多為社會弱勢團體盡一點點微薄之力。人若想要留名時,反而容易會忘記本來的初衷,我們必須很務實,我們有這麼多員工,把企業做好這就叫做本分,也是應該而且是必須的,當然行有餘力還要帶領他們去往另外一個層次,努力「成為一家受人尊敬的公司。」
對嘉威的看法?
第一次去拜訪嘉威,施副所長跟我介紹嘉威的理念,我一直在想怎麼有這麼好的公司?從照顧員工,到關懷社會弱勢,不要小看這兩件事情,如同嘉威辦月刊一樣,做一本一期的刊物很簡單,持續一直做就很難,有名的企業倒不一定會做這件事,但領導者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是要行動奉獻與實際去落實社會關懷,而不只有給錢,這也是我覺得台灣缺少的一小塊。除了做好本業之外,嘉威更不遺餘力慢慢在影響社會、客戶及其他相關產業,從一開始不認識,到現在我們感受到嘉威服務品質,我們會一直跟嘉威合作並向他們學習,因為嘉威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採訪小記
會在預計拆除重建的老建築中策劃畫展,採訪之前就已瞭解威毅陸總在建築上的堅持及藝術的涵養,在我心中「藝術人」跟「不切實際」是劃上等號的。但在訪談中,我發現我錯得一塌糊塗,陸總的理念是靠威毅實現,一步步地規劃,也執行著。想藉由威毅的做到,來影響營造業、延伸到建築市場,甚至整個台灣營建產業,儘管力量微薄,但唯有堅持的做,有一天才有可能到達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謝謝陸總為我們上了這麼寶貴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