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宜珊 2018 2月號
這次採訪的客戶所製作的麵包北部地區的朋友們應該都有嚐過,從美式大賣場到咖啡廳、知名早午餐店的法國麵包、可頌、吐司、餐包、漢堡…等各式麵包,有八成都是『親民食品』代工的呢!
創立親民麵包的張存孝總經理,是嘉威多年的客戶與好友,一聽嘉威要去採訪,張總大方地一口答應,甚至在採訪當天,怕採訪小組找不到路,還特別請員工到停車場指引,張總的熱情讓初次見面的我們感到賓至如歸,用心、謙虛、積極的態度,是我們對張總的第一印象。
澎湖小子 負笈他鄉
張總說,他從來沒有想過這輩子會跟麵包這麼有緣。出身澎湖的他,高職念的是水產學校的輪機科,第一份工作是在台電上班。當兵時,張總認識了一群好朋友,除了張總之外,其他人退伍後的規劃都是繼續升學,因此經常利用空閒準備考試,張總在耳濡目染下,也對升學產生了興趣,但當時家中需要張總在台電的薪水,實在難以抉擇。而愛子心切的父親選擇不顧張總奶奶的反對,支持張總辭掉工作,繼續升學。幸好,最終張總順利考上桃園龜山的龍華工業專科學校(現為:龍華科技大學)。
離開了澎湖,負笈他鄉,沒有家人、朋友的陪伴,剛開始課業也跟不上其他同學,但張總不放棄,加倍用功的苦讀後,在學期末獲得佳績;謹遵父親教導要與人為善的道理,年輕的張總還當選模範生及學校總宿舍舍長。種種的好表現,也讓張總畢業後,在學校大力推薦下進入董事所屬企業:頂好冷凍食品工廠。
不辜負父親的支持 老闆的栽培
起初,張總從冷凍機械保養做起,有次老闆來巡視,聽聞有位新人努力又肯吃苦,於是召見張總到總公司,老闆一見面就問張總:「麵包企業部的廠長離職了,我需要一個人來服務這群師傅,你願不願意挑戰看看?」。
這番話讓張總充滿疑惑-為什麼要調部門?去麵包部他能做什麼?想不透的他只好寫信徵詢父親的意見。父親語重心長地回覆:「出外有老闆重視你,只要好好去做,到哪裡學都沒關係!」張總因而釋懷,於是答應老闆的邀約,和師傅一起住進員工宿舍,朝夕相處,很快地就跟師傅們打成一片。
後來,老闆只要開會都會帶著張總,開完會,老闆就會請張總談談開會的感想,教張總要用什麼角度去看事情,花時間栽培他。而張總也沒有辜負老闆的苦心,一年工作三百六十五天,以公司為家,這樣的拚勁也讓他在三十二歲就當上公司經理。
創業的機會 失敗的滋味
在到日本考察的因緣際會下,認識了日本知名A1 BAKERY麵包店的台灣籍創辦人,創辦人告訴張總,如果有機會,他想把由德國引進日本的技術帶回來台灣,讓台灣技術可以跟上世界,於是張總就向老闆提出合作案。案子談成後,張總便親自帶著師傅去學習技術,一邊也學習日本管理的模式,這才讓張總驚覺,原來做麵包是一個這麼有前景的產業!
民國七十四年,歐式自助餐與複合式西點麵包餐廳是市場的主流,張總的老闆也邀約公司5位經理以上幹部一起投資。好不容易找好營運據點,店面也開始動工裝潢,卻在這時,老闆的兒子聽聞這個合資計畫,擔心幹部們會無法兼顧原有的工作及新餐廳的營運,於是建議老闆退出新餐廳的計畫,讓幹部自行去經營。張總那時在新餐廳負責麵包部,另一位總務經理負責歐式自助餐,餐廳還是如期開幕了。
一直以來張總對生活的態度是,努力就沒有辦不到的事情,所以他深信只要努力,餐廳也一定會成功!沒想到,努力的經營,花光所有積蓄,餐廳業績卻不如預期,不到兩年的時間,張總就嚐到了失敗的滋味。
心念一轉 人生翻轉
跌入困境的張總看著剩下的麵包設備,幾經思考,他告訴自己:「不然就買下設備,重新開始吧!」,七十六年十一月,集合太太、妹妹、二舅子的力量,小小的麵包店開幕了。
但重新開始的路卻走的跌跌撞撞,遇到許多難關,某次機緣之下,經同學介紹他接觸台灣創價學會,走入宗教也讓他的生命開始不同。張總笑著分享:「從前的我自命清高,認為自己什麼都很強,只要夠努力,自己一定會成功,結果事業還是失敗,失敗後只會怨天尤人,直到後來有了信仰,我發現這都是自己的宿命,不是因為別人,種什麼因,就會得什麼果,你為人付出、為人點燈,累積的福德才是最重要的。」
服務熱忱 品質堅持
民國八十四年,親民正式搬到三重工業區,由於在工業區經營,張總順勢將麵包店轉型成中央工廠,專門做供應西餐廳的麵包。工廠剛起步時,就算只有一、兩條土司張總都派人外送,師傅看不下去跟張總反應:「送貨的油錢都不夠,哪有這樣做生意的啦!」,但張總深信,就因有這樣的服務態度,才會讓更多客戶認識親民。
對於麵包,親民有嚴格的堅持,張總認為,要做食品這行除了抱著熱忱服務的心,衛生條件要夠,對產品品質也要要求。在親民,每一位員工都是品管員,如果在包裝當中發現問題,就可以得到獎勵,而公司會追溯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環環相扣,養成每個人都是為了公司好,對顧客負責的態度,久而久之也變成親民特有的企業文化。
一般大賣場要和食品廠合作,食品廠需要具備一定的規模,但在親民還不具規模時,好市多大賣場就主動上門談合作。一開始張總覺得對方的要求太嚴格,差點就打退堂鼓,幸好後來一個轉念,「對方是來讓我提昇與進步的,何不試試看?」即使這個合作案讓親民嚐足了苦頭,但張總為求進步,一一耐心解決對方的疑惑與需求,長期配合之下,默契越來越好,也成為親民有現在的口碑與規模的一大關鍵,同時通過ISO22000及HACCP的認證,也在2017年底受到年代新聞媒體的採訪報導肯定。
員工是親民最大的財富
說到員工,張總經常告訴孩子,公司能夠成長,都要感謝員工,每位師傅都有自己的技術,他們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所以一定要理解並重視員工,和員工博感情。
親民給員工許多優於勞基法的福利,也願意讓進修的員工彈性上班時間,曾有一位員工拿到畢業證書,當天就傳訊息給張總,謝謝張總支持他完成學業,畢業後他會繼續認真的工作,貢獻所學。張總說:「因為我以前是過來人,老闆就是這樣對我,所以我也堅持要這麼對待員工」。
即使現在親民有一百名員工,在每個月發薪水的時候,他依舊會撥時間和員工聊聊,關心員工的狀況,他開心的拿出一疊疊員工手寫的卡片,唸著他六十歲大壽時,公司員工親手寫的卡片,嘴角掩不住笑意,他安慰的說:「這些我都保存得好好的,我相信只要常常跟員工在一起,對他們好,他們都會感受的到。」對於現在的張總來說,員工滿足的笑容是他最大的財富。
親民傳承:給孩子舞台
步入社會之初,張總父親就告訴他,一枝草、一點露,只要保持良好的道德,努力奮鬥,絕對有成功的一天!張總把這樣的觀念灌輸給兒子,有好的意念,好好去耕耘本業,腳踏實地的做,絕對不會失敗。
在傳承上,張總首先安排兒子到日本學習,他告訴兒子:「要接爸爸的事業,就要出去磨練,最起碼各個部門的工作都要懂概念,這樣才能和師傅溝通。」因此,兒子學成歸國,他就安排他到每個部門實習、擔任公司的特助,有事情就帶著他,像當初老闆那樣栽培他。
張總清楚,兒子會跟他走同一條路,只要他不走偏、不去做壞的事情,大人在後面看著就好,他需要的是瞭解與尊重,要給他舞台發揮,不能用以前想法來思考現在,時代不一樣了,年輕人吸收很快,做長輩的要懂得傾聽年輕人的想法,也要跟著時代進步。
回饋鄉里 得到比做到的更多
「當初會認識嘉威,是在稅捐處工作的同鄉好友介紹認識的,一路配合都讓我們很放心,每次到嘉威聽張所長演講,我都很感動,尤其是所長回饋鄉里這一塊,每次都很有感覺,心想要是有一天我有能力,一定要回故鄉付出,沒想到民國八十九年,真的有機會回家鄉澎湖蓋一個創價學會的會館,讓原來只有五十個會員,現在擴增到兩百個,而且後續得到回饋的比付出的更多,心中很是感恩。
嘉威是中小企業的靠山
我覺得嘉威是一間很棒的公司,嘉威讓我們很安心,可以專心做生意,有任何問題就請嘉威幫我們處理。嘉威不只在稅務方面,在員工教育訓練方面都有一套獨特的辦法。因為我們是中小企業,沒有資源去設立自己的訓練部門,但是可以利用嘉威這個平台,上次我兒子就去上嘉威的TOP領袖營課程,回來後就開始有一些想法與做法。很多時候有問題,去外面找課程聽了五、六次,因為不瞭解對方,所以還是不敢更進一步合作,但一知道嘉威有這樣的服務,我就很放心地找嘉威。有任何問題,只要來嘉威諮詢都會得到答案,我認為嘉威真的是我們中小企業的靠山。
採訪後記
張總的故事深深吸引在場的我們,這一路上,即使遇到許多挫折,張總依舊一步一腳印的走,30年來,他用心打造麵包王國,改善麵包生產的每一道工序與流程,能有現在的成績,絕非偶然。
懷著感恩的心,他的辦公室裡高掛著八個大字「創造利潤分享員工」,時時用來提醒自己,能有今天的親民,都要感謝員工與客戶一路的陪伴。透過文字,也希望將張總的溫暖傳遞到讀者的心中,讓親民麵包,撫慰更多顧客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