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上市櫃好夥伴-嘉威IPO部門專訪

企業上市櫃好夥伴-嘉威IPO部門專訪

企業上市櫃好夥伴-嘉威IPO部門專訪

文|連德元 會計師 2019年4月號

 

近日,社群網站上掀起一股比對照片的風潮,比對十年前與現在的照片,除了讓人會心一笑之外,也能檢視、回想過去這十年發生了哪些變化。而嘉威的上市上櫃輔導部門(下文簡稱「IPO部門」)成立至今已近20年的光景,本期月刊專訪IPO部門主要負責的兩位會計師:汪忠平會計師、張信閎會計師,請他們回想過去的心路歷程,並談談未來IPO部門的定位與市場趨勢。

 

嘉威的IPO部門,於汪忠平會計師加入嘉威時正式成立(2001年);張信閎會計師則是於2009年加入,同時擴大IPO部門、將營運模式更加制度化,IPO部門營運至今已協助許多優質的中小企業順利上市櫃,於台灣資本市場持續發光發熱。

 

相信讀者們都很好奇,當初IPO部門成立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中小企業若想上市櫃,需要滿足哪些條件呢?IPO之後的優缺點為何呢? 台灣資本市場與其他新興國家相較的優勢為何呢? 就讓本期月刊來為大家解答吧!

 

1 嘉威IPO部門成立的起心動念是什麼?

 

汪忠平會計師:

我在加入嘉威的時侯,正是台灣公司上市櫃的黃金時代,但當時嘉威並沒有提供輔導上市櫃服務的部門,因為我曾在大所累積不少協助客戶上市櫃的經驗,於是在加入嘉威的同時,張所長及施副所長為了因應客戶上市櫃需求,正式成立IPO部門,我也將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累積的IPO經驗制度化,希望提供客戶更專業與全面的服務。

 

當初實際了解嘉威各個客戶上市櫃需求後,發現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服務的客群與服務內容有很大的差異。大所的服務大多集中在事後的審核,都是客戶的內控循環、會計制度、管理制度等項目已經很完備,大所再來檢視。但在嘉威卻是陪著客戶從零開始,長期輔導與深耕,協助客戶逐步建立各項企業內部控制循環與會計制度,這樣的差異化正是嘉威IPO部門的核心價值所在。

 

2 在上市櫃輔導過程中,嘉威IPO部門與券商、其他會計師事務所的差異為何?

 

汪忠平會計師:

目前台灣的上市櫃公司簽證業務中,有超過九成以上集中在國際型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而且這個趨勢愈來愈明顯。剩下的上市櫃公司雖然由中型會計師事務所提供簽證服務,但這些公司可能要求公費要比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低,也可能衍生較高的簽證風險,後來因為聞名全球的「安隆案」事件,把輔導顧問與簽證業務合一,所衍生出選手兼裁判的問題,讓張所長及施副所長思考,嘉威不做上市櫃公司簽證業務,而專注於上市櫃公司的輔導業務是較合適的策略。

 

所謂上市櫃鐵三角是指:簽證會計師、主辦輔導券商、公司。但這三者的角色某種程度上是既合作又矛盾的。簽證會計師擔心簽證審計風險問題、主辦輔導券商擔心客戶合法性問題、公司當然希望自己都沒有問題。所以一旦遇到困難,三方的立場也許會不一致,而嘉威身為輔導會計師,我們是與公司站在相同的立場進行輔導,嘉威沒有簽證會計師與主辦輔導券商的包袱,同時又可以作為三方角色的橋樑。

 

嘉威IPO部門使命,就是成功輔導客戶達成IPO的目標,這樣的定位能讓嘉威IPO部門的視野更廣、服務範圍也沒有限制,只要對公司有助益的事,我們都願意全力以赴,這個理念與嘉威的「利他」精神以及B型企業的宗旨相符;此外,因為一家上市櫃公司要對員工、客戶、股東,甚至於整個社會都需要負擔很大的社會責任,因此如何把客戶輔導好,並同時幫社會大眾把關,協助優質企業順利上市櫃,創造多贏局面,是嘉威IPO部門最大的使命!

 

 

3 企業IPO的優缺點為何?

 

張信閎會計師:

很多企業都想著要IPO,但我們都希望企業第一步要思考的是:上市櫃可以帶給企業有什麼樣的好處及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上市櫃之後的優點有許多,例如:可以提供夠更多資金來源的管道、可以增加企業及品牌的知名度、可以吸引更多的優秀員工、強化員工的向心力、提供股東更多元的資產配置…等,也很多企業把IPO視為企業發展的藍圖中,扮演著一個里程碑,使得企業的願景得以再造,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再這麼多的優點中,最重要就是,不外得以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啟動夢想實踐未來。

 

但我覺得缺點也需要讓提醒大家注意。首先IPO之後,公司就不再僅是原有幾位股東持有,且在主管機關的要求下,許多資訊必須公開透明,每個月要公告營收資訊並定期公告財務報表。對管理階層而言,企業永續經營與獲利的壓力會較大,同時也可能吸引潛在競爭者,或是須面對客戶或供應商要求價格調整的壓力。不過,我想這些都是過程,當企業跨過這樣一個門檻後,這些的挑戰跟壓力,將會是企業成長不可或缺的養分。

 

4 企業若希望順利IPO,最關鍵的因素是什麼?

 

張信閎會計師:

當然IPO相關規定的基本條件要俱足外,我認為最關鍵的是企業主的熱忱度與整個團隊的向心力。

 

我們每次在接觸潛在的IPO客戶時,第一個問題都是請教企業主,想要IPO的原因是什麼?主要是希望了解企業主的格局,評估他是否真心想做「一番事業」,所謂「一番事業」不是只有做自己的事業,而是有沒有在做「利他」的行為,如何把企業帶往另一個高度?如何提升員工成就與待遇?如何回饋社會?

 

我們接觸過許多成功IPO的企業,這些企業都是有夢想、有目標並勇於實現,希望透過IPO及台灣資本市場的平台,讓大家認識他們並把他們的理念及願景行銷給全世界。例如:嘉威的IPO案例中,有客戶希望透過他們的產品來改善工作的環境,藉以減少汙染與相關的職業傷害;也有客戶希望藉由網路來改變人類的生活,提升更便利的生活環境,這些企業儘管現在已經成功IPO,卻仍然不斷的朝這個方向及願景持續努力。

 

當然這些企業也都樂於分享,不論是提升員工成就、改善環境或是發揮社會影響力,做些好的改變,都期待用經營成果持續創造良性的循環,我認為這才是能順利IPO最關鍵的因素,也是最棒的因素。

 

汪忠平會計師:

我大概歸納一下,若有企業想要IPO,我們會先評估相關產業前景、企業本身的條件及成長性以及老闆本身人格特質,來評估企業適不適合IPO,企業老闆與大股東及員工都應該了解企業上市櫃的使命、願景以及優缺點,再來要思考的是如何透過IPO實踐企業自我的夢想,透過IPO過程讓企業永續經營。信閎會計師提到嘉威的許多IPO客戶都有很宏觀的使命跟夢想,只要這個夢想是對世界有著正面的價值,嘉威都會全力協助客戶達成目標,這也與嘉威的使命「協助企業,啟動夢想,實踐未來」不謀而合!

 

 

5 台灣未來IPO的前景如何?

 

張信閎會計師:

我認為台灣傳統製造業現在都面臨到轉型的問題,許多中小企業的營收成長率及獲利率,普遍都不太好,顯示傳統製造業目前面臨到轉型的困境,如果沒有好的技術提升或思考新的營運模式,營運成果可能會受到些許影響。

 

最近大家常談的都是Fintech或AI、區塊鏈…等,這些項目在傳統行業是摸不著、看不到的,與以往的產業相較是比較抽象的。這些產業是個趨勢,但未來能否成形?能發展到什麼程度?是很值得關注的議題。

 

另外,還要思考的是中國市場變化或中美貿易戰的關係,中國可能比較式微,我們以前跟中國的關係很深,現在慢慢移到東南亞去,所以現在主管機關有一直加強在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區塊做佈局,我覺得這在未來是個發展的方向。再來就是關於CRS的後續處理,需視政府政的決策影響資金流向多寡,但一定會有海外資金回台,這些海外資金會流到哪裡,我覺得可能也是一個關鍵。

 

汪忠平會計師:

台灣上市櫃家數近5年平均約為55家左右,平均每年募資金額則落在約265億元,2018年台灣資本市場共有60家掛牌,為近5年最近,平均募資金額則約3.9億元。至於2019年,我認為目前政府政策持續在健全台灣資本市場的發展,所以IPO的動能應該能持續;但全球經濟波動幅度加劇,企業需要更積極轉型或升級來因應,同時因應中美貿易戰影響,可能使部分台灣將生產基地轉出中國,目前政府亦積極輔導優質台資企業回台投入資本市場的懷抱。

 

若是問我現在的景氣好不好,說實在的,景氣不好也有獲利不錯的企業、景氣再好也有公司經營不善倒閉。只能說台灣這幾年正值轉型期,從這幾年上市櫃的趨勢,大概可以看出未來一年的IPO前景,我想台灣還是有些產業是未來發展性,像是政府推廣的生技醫療、保健食品、數位經濟、電商平台、AI人工智慧、5G、自動化機器與物聯網等產業。

 

6 比起中國或其他國家的資本市場,台灣的優勢為何?

汪忠平會計師:

最常被拿來與台灣資本市場比較的就是香港與中國。香港一直都是金融重鎮,較多大型外資關注,且法規因應快速,例如之前不允許同股不同權,以致錯失阿里巴巴這樣的獨角獸企業;在2018年快速的修正相關法規,除了允許同股不同權外、亦開放未獲利企業申請上市,成功吸引小米集團於香港資本市場IPO。但在香港市場IPO的成本遠較台灣高,若非大型新創企業,於香港IPO的能見度或許不高。

 

中國資本市場之前IPO送審塞車,審查時間拖很長,後來建立預審制度,先排除條件不符的案件,加快審查速度。目前IPO送審雖然不塞車,但又碰上中美貿易戰,也影響2018年中國資本市場的表現。

 

而台灣是比較透明且成熟的資本市場,各項產業發展均衡,且殖利率高、本益比合理又穩定,法規透明、IPO時程明確、IPO成本較低;近來,主管機關釋出許多IPO友善利多,諸如增訂大型無獲利企業上市櫃條件、縮短IPO審查時程,增設電子商務掛牌類別、吸引台商金資回流…等政策。我相信對台資企業而言,台灣小而美的資本市場仍有一定的吸引力。

 

張信閎會計師:

我認為台灣資本市場還是有它的優勢。若就資本市場的本益比及週轉率來看,台灣的表現都相當不錯。以2018年成交值週轉率來說,台灣約83%左右,較香港(約46%)高,顯示台灣資本市場的活絡度較高,但比起中國上海的140%與深圳超過300%而言,台灣資本市場的投資人又相對穩定,並非都是炒短線的投資客。本益比部分,台灣上市公司約為13倍、上櫃約為20倍,分別與上海、深圳市場相當,比起香港的10倍高了不少,表示台灣還是有不錯的發展潛力,所以投資人願意用較高的本益比投資於台灣資本市場。另外,台灣資本市場的高殖利率也是優勢,許多資金願意長期停泊,亦提升台灣資本市場的穩健度。

 

7 對嘉威IPO部門未來5年~10年的期許與想像?

 

張信閎會計師:

資本市場一直都存在,IPO的需求也不會中斷。期許自己可以更努力來超越客戶期待,並持續協助更多企業完成IPO的夢想。

 

此外,我們也一直在思考,會計師服務產業的藍海那麼大,有哪些服務項目是我們還沒接觸的,例如:企業有管理的議題,我們是否也可以分享更多的經驗?企業財務主管的需求,我們能不能協助?除了「產品線」外,嘉威能不能發展其他地區的服務?這些都是長遠的布局,不是一蹴可及,但不跨出去就永遠到不了!未來嘉威IPO部門的服務種類、範圍一定會愈來愈多元。

 

汪忠平會計師:

我希望能做好經驗傳承,我認為IPO部門的每位同仁都應該讓自己有無限可能,去學習或發展客戶需要的專業服務,隨時為客戶的需求做好準備,全力以赴協助客戶,是我們最大的使命,我也期許大家能夠做到。

 

透過本次專訪汪忠平會計師與張信閎會計師,各位是否對嘉威IPO部門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呢? IPO部門是一個幫客戶實現夢想的部門,協助企業調整組織架構、完善企業流程、建置內控制度,期許每個客戶都能順利IPO,在資本市場上追逐夢想!

 

延伸閱讀

回上一頁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