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連德元 會計師 2020年11月號
依金管會近日公布的統計,2020年1月至8月IPO(首次公開募股)掛牌家數為14家(籌資金額為56.8億元),與金管會於年初設定2020年IPO家數52家的目標相比,有不小的差距。主要原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影響全球經濟,連帶使資本市場、IPO市場皆受到不小的衝擊。
目前全球疫情狀況仍不明朗,不過台灣防疫有成;儘管資本市場受到短期波動,但已逐漸復甦。台北股市經過今年三、四月份短暫的修正後,快速地回到成長的軌道,甚至於七月突破台股歷史高點。
而IPO市場的狀況,據台灣證券交易所與證券櫃檯買賣中心統計,今年自6月起已有18家公司申請上市櫃,會有如此「報復性」的增長,其實並不讓人意外。不少原已排定上市櫃企業因疫情暫緩IPO時程;除了回頭檢視企業營運狀況之外,主要是擔心資本市場持續衰退會影響IPO的成效,因而放緩IPO的腳步。隨著台灣疫情趨緩、資本市場快速反彈,使預定IPO的企業調整好時程後,逐步完成IPO計畫。
此波IPO的企業中,仍以生技業與科技業為主,但諸如餐飲企業(亞洲藏壽司)、室內設計企業(匯僑設計)、汽車經銷企業(泛德永業)……等皆成功IPO掛牌,顯現台灣資本市場多元的特性。雖然2020年度的IPO家數要達成金管會設定目標的難度不低,但隨著資本市場狀況穩定、金管會亦發布振興IPO方案,鼓勵有潛力的優質企業申請上市櫃,因此目前至年底的IPO市場勢態相對樂觀。
中小企業若有IPO的規畫,應將焦點回歸企業IPO目的與企業營運本質。如同此次疫情般的突發黑天鵝事件於未來可能益發頻繁,經濟情勢的波動也會愈來愈劇烈。企業IPO至少需要三至五年的規畫,難保不會於IPO過程中遇上偶發的系統性風險事件。系統性風險雖無法避免,不過影響是一時的;或許會影效企業IPO時程安排,但只要企業IPO的初衷不變,透過每次系統性風險的壓力測試,檢視企業營運體質並強化管理效率,反而能為企業IPO的準備建立穩固基礎。
名詞解釋
系統性風險:該風險為同時影響市場上所有企業的因素,意即是由企業外部因素所引起的。例如:戰爭、天災、瘟疫、政治因素、通貨膨漲……等。每間企業對系統性風險的敏感程度不一樣,但系統性風險的發生是企業無法控制與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