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社區共好的文創|甘樂文創、改變生命的豆漿店|禾乃川國產豆製所

與社區共好的文創|甘樂文創、改變生命的豆漿店|禾乃川國產豆製所

與社區共好的文創|甘樂文創、改變生命的豆漿店|禾乃川國產豆製所

莊欣穎 2021年3月號

專訪 林峻丞 執行長

 想到三峽,或許腦海中首先會浮現三峽老街、祖師廟抑或金牛角,然而在地方熱心人士的努力下,如今網路上還能搜尋到更多景點,月刊小組這次到訪的禾乃川國產豆製所也在許多旅遊誌中榜上有名。

 禾乃川國產豆製所位於三峽老街附近的合習聚落中,由舊醫院翻修而成,現為良食店舖、工藝文化和職人培育的體驗學習空間,讓在地工藝職人、社區二度就業家長、青少年以及到訪旅人都能共同來合習(與台語「學習」同音)。而串聯這些的靈魂人物——林峻丞執行長則是月刊小組這次的學習對象。

返鄉緣由為協助瀕臨倒閉的家族事業

 回到三峽之前,林峻丞與很多在外地就學而後落腳他鄉工作的年輕人一樣,在台北的大學就讀傳播相關科系,不過只念了半年就休學,毛遂自薦找了許效舜為師,跟著他一起工作。服兵役後,石頭家族解散,林峻丞便到電視台工作,直到家族的事業瀕臨倒閉,才回到三峽協助。

 家族事業是手工肥皂的老舊品牌,因為沒有轉型,在沐浴乳、洗髮精進到台灣市場後便逐漸被淘汰。林峻丞藉著一點行銷的概念,回到三峽就開始做品牌、新品研發,接著開門市、鋪通路、做行銷、電商,雖然有在電視台工作的經驗,但沒有真正學過,所有過程都是邊做邊學習,遇到問題就調整,慢慢因為品牌的關係讓皂廠重新壯大。

重新認識三峽因緣際會成立甘樂文創

 肥皂品牌建立後,2010年開始做工廠內部轉型,以成為觀光工廠為目標,過程中林峻丞發現自己對三峽不夠了解,覺得三峽的景點好像也不夠多,想著該怎麼樣去推動,剛好在返鄉時認識了一些三峽當代的藝術家跟地方的文化工作者,於是覺得應該在三峽做一些文化相關的工作。他認為在地文化是有能量的,可是沒被看到,那時林峻丞想說既然肥皂事業有賺錢,那是不是可以做一個藝文空間或文創的平台,把這些人聚集起來,有一個地方讓大家辦展、做活動,於是便在三峽街區尋找,意外找到一個廢棄的百年老屋,很快地與肥皂事業的股東們合力將它租下來,並一手包辦空間設計,自己畫設計圖、找工班討論、發包、施工,但沒想到在施工的過程中,於品牌的願景想法上,和股東沒有達成共同目標,因此退出了肥皂事業領域,獨立成立甘樂文創。

禾乃川國產豆製所的誕生

 然而甘樂文創前五、六年常遇到沒錢發薪水的狀況,急需想辦法開源,找到一個拳頭產品,但這件事情沒有這麼容易,直到因為「自做自售」的甘樂誌,認識了一些種國產大豆的返鄉青農,讓林峻丞萌生開一間國產豆製品專賣店的想法。

 首先,民以食為天,「豆製品」在漢人飲食文化裡已數百年,林峻丞認為是一個可以投入的事業:「我覺得這種生意會一代一代傳承,哪怕是小店,只要做出好品質的豆製品給民眾挑選,這個品牌是可以一直延續的。記得有一次看到新聞報導台灣的一個地下豆腐工廠,豆腐乳滿滿都是蒼蠅,那時候想說如果開一間國產豆製品專賣店做出好品質可以造福很多人。」

 其次,林峻丞還想到,如果開一間國產豆製品專賣店,可以讓這些返鄉青農所種植的大豆有通路販售,更能藉以推廣國產大豆,進而創造工作機會給予在地二度就業家長與青少年職能培育,最終催生了「禾乃川國產豆製所」。

實踐藍圖前先遇到重重關卡

 跟肥皂公司、文創產品完全不同類型,禾乃川國產豆製所開店前,林峻丞先去學怎麼做豆腐,從最初很傳統、很簡單的做法開始,但他很快發現要將一項產品做好,還真是不容易。剛學習時,用一般大型的石磨漿機,磨漿後煮成,煮出來的豆漿是好喝,可是沒有效率,客人多了之後很容易供不應求。

 為此林峻丞想方設法,後來想到:如果品牌做好,但生產量不足,依然打不進市場。於是著手找設備解決產量問題,花了一百多萬找到一套符合需求的設備,果真效率提升。「但不到半年就發生另一個問題,產品送檢驗後發現生菌數竟然超標,而根源來自磨豆漿機器、瀝漿的設備,繼續使用也不是不行,但要解決問題,就必須整套設備換掉,後來想一想覺得這是良心的驗證,最後決定花二百多萬重新購置,也就是現在這套設備來製作。」林峻丞回憶,覺得每個環節都很刻骨銘心。

用心把產品、製程做好,擴大市場差距

 由於豆製品的入場門檻很低,在家都可以自己做豆漿,所以林峻丞帶著團隊,從使用國產原料、製程、培育、回饋等方向,拉開市場差距。例如去年花很多心力申請工廠登記,今年則努力往HACCP小型工廠以及成為B型企業發展;產品的部分,則不斷研發改良,除了國產豆製品還一併研製「釀酵類」的產品,希望讓大家可以買到整個餐桌都用得到的東西。「像『米麴甘酒』就是我們的拳頭產品,是一款健康養生的釀酵飲品,米麴甘酒的甜度則完全來自於『米』跟『米麴』去做發酵,農委會最近也在推廣,很受歡迎!」

獲利最大不在公司而是在地社區

 甘樂文創從2010年創立至今已經過了十年,期間一直致力於建構良好的「社區支持系統」,達成與社會共生、共榮、共好的模式,關注人文、土地環境、藝文發展、弱勢學童、產業創新等議題,並將文化創意實踐在這些議題上,期許透過文化創意的洗禮帶動城鄉永續發展;禾乃川國產豆製所創造社區裡的良食店舖,支持台灣返鄉青農、社區裡二度就業家長和青少年的職能發展。

解決社區問題
除了金錢還有其他選擇

 與社區共好的想法早在林峻丞重新認識三峽的過程中便開始,他發現一些需要幫助的社區問題,很多非營利組織多為捐錢支持,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於是想給在地多一份選擇。

 許多面臨低收入、單親、隔代教養、家暴、毒品……等種種家庭挑戰的孩子,從嬰幼兒時期就缺乏與父母的良好互動及教育環境,於是林峻丞開始了陪伴計畫。最早是先了解學校的意願,確認是否能媒合,後來聯絡到有木國小,開始陪伴山上的孩子,每個星期上山一次,越投入越深,也創造不少回憶。

 林峻丞分享起其中的故事:當時肥皂店研發的產品只有五、六樣,無法支撐整家店,於是想說進一些純天然絲瓜所製的菜瓜布,「我有認識住在平溪的阿嬤,她自己種絲瓜開雜貨店賣菜瓜布,我就把她店裡100多條菜瓜布全買回來,很快那些絲瓜布就賣光了。後來想說可以帶山上的孩子一起種絲瓜,剛好那時的校長說學校有一塊地可以帶孩子做農作體驗,於是我就到山上帶孩子種絲瓜,還有了『絲瓜哥哥』的稱號。此後的菜瓜布除了跟阿嬤買也跟孩子買,讓孩子們有收入可以付學費或是營養午餐錢,第一年跟著我們一起種絲瓜的孩子現在已經20幾歲了,14年的回憶還蠻感動的。」

 有些因故中輟的孩子,沒有接受完善的教育就出社會工作,這些孩子通常會有兩種出路,一種是做非法工作,另一種則從事高勞力的工地工作,林峻丞覺得這樣的孩子,很容易成為社會的問題,「有幾個中輟的孩子,能力真的不太好,像我去年要求一個身體跟心理都像小學三年級卻準備升國一的孩子去騎腳踏車環島,那孩子一開始不太會騎車,沿路一直哭,最後一天到達台東目的地,我終於受不了單獨跟他說,沒人會喜歡他一直哭的樣子,後來過程才好很多。這狀態的孩子是無法吃苦的,如果孩子直接進入職場會很有問題,他的能力可能無法被激發,但一般企業無法等待孩子開竅。」

 陪伴計畫後來成為現在有系統的「小草書屋」和「青草職能學苑」,提供國小學童(小草)及國、高中青少年(青草)課後陪伴及職能培育計畫。有老師、社工和志工們手把手的帶著孩子學習,有些孩子可能連講話都無法表達清楚,就每個月開會時讓他上台講公司理念,練習口條。透過陪伴,讓孩子們慢慢摸索成長,也提供家長們就業機會,透過職能發展改變家長和孩子的生命。

地方創生與在地連結

 多年來林峻丞串聯三峽的社區夥伴,一起在三峽地區推動地方文化、城鄉發展,在經營甘樂文創之後才知道自己原來在做的是地方創生。

 地方創生是「台灣地域振興聯盟」這個自發性的民間團體特別關注的議題,最開始是由林峻丞與幾個好友發起,一起為地方做好的事情,接下來會繼續以民間的力量運作,開始執行地方推動的工作,並將全台灣擁有共同理念的夥伴串連起來,以自身經驗與資源,促進跨域交流。

 鑒於禾乃川國產豆製所過去要進到通路很困難,能進到家樂福就很不可思議,於是林峻丞覺得生產者至通路商之間應有座橋樑,能夠輔導小型生產者作業或產品作業規格標準能達到通路商需求,同時也讓通路商不用一對一去應對生產者,目前聯盟團隊正努力籌畫,希望未來能幫助地方的小型生產者或返鄉青年,讓他們的產品有機會上到通路。

 林峻丞發現近年來越來越多返鄉的青年在為地方創造更好的生活,現在地方的團隊也逐漸變多,這些都需要靠時間經營,而且能夠存活才是重點。而建立地方關係,不可能人在都市,但想跟地方連結,必須實際去到那個地方,如果是地方創生起家的公司,就更應該要對地方有所幫助。不過他認為不見得一定要從創業開始,可以從生活、參與或做的事著手,只要跟在地人產生了互動,交了當地的朋友,連結也會越來越深。

 而談到對地方創生的期許,林峻丞說:「期許甘樂可以成為一個地方創生與社會企業的典範,並持續為地方帶來改變與能量。」

甘樂十年夥伴照

甘樂食堂-甘樂文創的起點

合習聚落

禾乃川國產豆製所

禾乃川全系列商品

小草書屋

青草職能學苑-職能培育咖啡課程

青草職能學苑-職能培育美髮課程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