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宏尉 會計師 2021年3月號
嘉威從2015年通過第一次認證到現在已經過了6個年頭,如果持續有關注台灣B型企業運動發展的朋友,應該有發現,在更多地方接觸到這個好生意的機會變多了:做生意同時也要關心所有利害關係人的全球性運動。
B型企業發展至今,已經常高度與企業社會責任CSR、永續發展指標ESG被提出來討論,甚至連那斯達克Nasdaq都把B型企業的得分視為國際標準之一,也因為全球疫情的關係,世界對於這種軟性認證的重視程度也增加許多,當企業把好的社會影響力,變成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在獲取利潤同時,也能夠成為改善社會及環境的力量。
回到6年前,我第一次聽到B型企業理念,覺得它是一個理想,一件有可能的事情,但是不容易;但是6年後,我深刻的體會到這或許不是理想,而是未來每一間公司都必須考慮的新商業模式,以下也分享我這幾年的心路歷程。
見山是山· 6 年前
我覺得B型企業的理念跟嘉威很符合,做生意同時要關心周圍的利害關係人,包括一起工作的員工、從小長大的社區,這些事情在所長及合夥人的經營思維影響之下,我們早已做得很習慣。既然概念相似,公司也不需要特別改變什麼,不如就申請看看吧?除了申請之外,我也相信有這樣理念的公司領導人一定彼此投緣,所以當其他夥伴提議共組協會,欣然想著:那就來吧!現在回首:果然如此,完全沒錯!
其實,如果因為B型企業的關係,嘉威能夠被更多人看見、理念更容易被維持,好像也不錯?畢竟公司此時也有120人了,就像是一個地方型事務所,突然被國際認可,感覺真的很好!於是,我開始感興趣、接觸使命型企業,包括台灣當時已部分發展的社會企業、企業社會責任、環境會計、非營利組織等,也因此結識了很多一見如故的企業主。
見山不是山· 3 年前
嘉威進行第二次B型企業認證時,我成為協會第二屆副理事長,期間協會辦了不少大活動,包括馬英九總統親自到場支持的第一次亞洲年會、跟台北市柯文哲市長一起主辦的Best for Taipei 對台北最好企業挑戰賽,還有與台中市林佳龍市長合辦的第二次亞洲年會。台灣B型企業家數超過了韓國,成為亞洲最多,但事實上也僅剛踏入二位數,常常有「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我當時常常在想,究竟是標準真的高到企業通過不易嗎?還是大家仍觀望著身為B型企業對公司的價值到底是什麼。
加入第3年,接受了比以往更多的媒體採訪,也有學校研究生以我們作為論文主題,還跟很多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上市櫃公司等外部單位開啟許多合作機會,這些都很不錯!不過掌聲越多,謝幕後越常反思。公司內部有形又明顯有效的事情(像換省電燈具、舉辦節能講座等)做完了,是否還有很多無形、不確定性高的制度議題,需要去面對、改善呢?
見山又是山·最近 1 年
去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之際,我剛接任第三屆協會理事長。疫情之下,申請B型企業的家數不減反增,不少國家申請量甚至成長超過100%!雖然夥伴們戲稱企業現在較有空調整體質,不過同時也反映出,疫情讓越來越多企業主開始思考企業永續、與環境共存。那麼,B型企業認證這個量化的世界標準,或許就很適合成為企業家良好的參考指標。
大概是因為經過時間的累積,我們逐漸內化自己個人就是一間B型企業,符合這個理念成為未來需兢兢業業維持的事情。
連續七年成長15%,不受景氣好壞影響;員工內部團結,不受人數、分所擴增影響。如所長常說,為己有限、為人無限,當企業家的格局從自己身上,轉移到周圍員工、環境、社會上,公司也會隨之改變,整體性地開始產生更強的連結,形成正向循環,所有人都能藉此受惠。
我覺得,成為B型企業的這6個年頭,嘉威得到不只是更多媒體、學生的關注,而是關注與期待不斷塑造我們,必須成為一個值得學習的好樣子。做好本分,不只是為了嘉威自己,更是努力完成使命,「引領人們體會更宏偉的生活」,成為改變會計人生活最溫柔的力量。
最近B型企業協會展開一個加速器計劃,嘉威也是贊助企業之一,立意為鼓勵本質上對社會環境有幫助的企業,透過協會輔導,順利成為世界B型企業大家庭的一員。另外,希望能夠藉由月刊不間斷報導好的商業模式,分享給我們的客戶及朋友,使更多人可以重新思考自身企業存在的意義,而創造出更多對世界更好的商業模式,套一句政大企業主班李瑞華教授的話:「經商的最高境界就是:做好事,順便賺一點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