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陪伴,但不打擾

文章分享:陪伴,但不打擾

文章分享:陪伴,但不打擾

  透過嘉威舉辦的TOP課程認識了黃秋蓉老師,老師在親子課程中曾提到:『每個成熟的大人都是受傷的小孩』,成長過程的經驗都是會累積的,而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更鉅;很開心可以跟著老師學習,讓我更加認識自己,在商業周刊上看到這篇文章,發現為人子女和為人父母這條路是要不斷學習的,跟大家分享,我們一起加油吧!

 

陪伴,但不打擾 資料來源<商業周刊 撰文者:小野>


 那天,我一個人靜靜爬山。背包裡只有鑰匙和一壺水。從工作室下樓轉個彎,便讓自己被山林的一片綠意淹沒。

 從小就害怕寂寞,成長路上都有人陪伴我、照顧我,替我打點一切生活和工作的瑣事。這些日子,我漸漸喜歡一個人爬山、一個人游泳、一個人提早去車站,找地方靜靜喝咖啡。

 我坐在郊山山頂上的涼亭休息,四個孩子從山徑走來,正想來涼亭玩遊戲。他們打量我,說:「這個人看起來,應該是不會打擾我們的。」顯然我在他們眼中被歸為善類,於是我故意轉身背對他們,看著眼前整片、由各種綠色組成的山林。

 可是孩子說的話像山風般吹向我,從身體吹到心裡,吹進靈魂深處;正是這個字眼,「打擾」。我曾在家工作十年,自以為陪孩子十年,是多偉大的奉獻和犧牲。直到有一天,我接到一份可以把環遊世界當成工作的邀請,我和讀高中的兒子商量,他幾乎要哭了。他說:「求求你趕快答應吧。沒有一個正在叛逆期的青少年,希望時時刻刻都看到父母的。

 那一刻我才明白,我的「陪伴」,某部分已經「打擾」正在成長的孩子。回想起來,兒子從國中時代就常提醒我,要多為自己活、多愛自己。他推我重返殺戮戰場,其實並不是討厭看到我,而是他知道我更適合在戰場上拚搏,在家中陪孩子的我,其實很落寞。

 後來兒子去紐約讀書,又有一份工作找上我,於是我寫信請教兒子。他回答更直接:「我相信你只要憑著直覺去做事,都會比別人做得好,因為你沒有私心。加油,老爸。」兒子的話鼓舞著我,於是我接下了這份工作。

 我描述爸爸對我們五個兄弟姊妹的教養方式,希望在教養孩子的態度上和他相反。後來我想通了,爸爸黏孩子,是他害怕失去、害怕寂寞。這方面我複製了他的心情,我也黏孩子;所有表面上的不在乎,都是偽裝。我比爸爸更過分,透過各種方式的聯手合作,我竟不知不覺打造出一種「合體金剛」的親子關係。爸爸和我比起來,只是小巫見大巫。

 如果親子關係可以重新來過,我希望自己能做到「陪伴,但不打擾」。過去曾經犯下的錯誤,就請已為人父母的孩子們原諒了。
 

延伸閱讀

回上一頁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