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經營思維

作者: 張宏尉 會計師 / 發布日 : 2021-06-18

 

台灣的疫情在政府民間合作之下,相對受到控制並維持全國第三級的情況,這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和商業經營模式,是台灣從來沒有遭遇過的情況,但是在其他受災更嚴重的國家,幾乎已成為他們的日常,既然其他國家已經有發生類似的情況,而且也已經有很多工作型態和思維上的改變,我就聯合國2020年11月的報告,分享一些跟經濟面相關的內容,並嘗試著縮小到經營事業的想法上。

 

全球大部份的國家與社區會受到重大的經濟影響,包括失業、家戶所得下降、供應鍊重建、營收下降、並增加償債的壓力,種種的問題可能影響全球脫貧倒退10年,永續經營指標上(SDGs)上的努力被破壞。首先是失業的影響,全球約降低了14%的工作小時,相當於四億人失去全職工作。在全球的工作者面臨重大的工作情況改變,同時面臨關於健康的重大風險。

 

 

1-政策該如何保護員工的工作,保護他們的人身安全並協助工作者養成有靭性的工作型態。

全球的工作者都面臨新的工作挑戰,尤其是年青、老年、身心障礙者的工作,如何讓所有工作者都受到合理的保障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

我自己覺得,如果能夠把經營的眼光放得更遠,現在經營公司與員工的關係是加倍有效的,另外,也是一個很好獲取外來優秀員工的機會。一間公司在疫情期間的所做所為,都會被加倍放大檢視,領導團隊有沒有能力與勇氣面對現有的狀況,並做出影響長遠的決定,所有的員工都會看在眼裡。


現在是一個創造歷史的機會,除了解決每天處理不完的臨時情況之外,如果有能力事先投資人才的佈局,盤點公司的利害關係人,不論是員工、股東、銀行、供應商,並共同思考確保大家都能夠安全健康,籌備能量,疫情過後一定能夠有機會加倍奉還。

 

趁這個機會了解你的員工的需求,尋求他們對工作上的想法與建議,協助他們學習更多更好的技能,讓他們充份了解公司的現狀,並願意一起思考解決的方法,這些都是疫情的環境下才有的機會。

 

 

2-政策該如何支持受到疫情嚴重影響的產業,並協助他們面對未來的衝擊。

各國的公司在供應鍊斷鍊,生意大不如以往的情況之下現金流是一個重大的問題,再來面對生病的員工及道德上的壓力,這一次的疫情最主要影響旅行業、服務業及飯店業,影響的對象女性比例很高,相較於2017、2018金融危機時以男性為主的建築製造業,另外中小企業相對大企業來說資金取得會比較困難,疫情下相對脆弱一些,不過在好的方面,研究也指出這是一個企業轉型的好機會,包括綠色產業。

 

我自己覺得,如果在疫情受到衝擊的企業,待疫情過後一定要思考自己的行業跟商業模式如何下一次再遇到類似情況時,能夠更及時的反應,台灣很多餐廳從只能內用改成可以外帶,來維持營收,但是轉成電商又遇到物流業者無法配合的情況;像我最近也默默的把pchome從我第一優先下訂的電商改成了momo,領導人如何記取經驗並快速反應是未來經營的關鍵。過去企業一般還是在意營收金額,這次的疫情也讓大家更關注在現金流,如何跟銀行、股東維持良好關係,並善用政府資源,以保護自己的公司不面臨黑字倒閉或是必須賤賣給別人的冏境。

 


3-全球經濟在全球人力、貨物、資金不斷移動的同時, 保護這個地球。

疫情帶來困境也帶來機會,其中一個關鍵問題是食物的供應,或許在地生產,較短的供應鍊及循環經濟是一個好的變通做法,最低成本的思維開始被改變,應該說當世界各國因為疫情開始停工封鎖國界的時候,這種思維也不得不改變,過去歐美以品牌商為主,將製造產能放到其他的國家,現在這個觀念在口罩、疫苗、甚至晶元供應不足的時候開始不同,其中以低庫存為最優先考量的管理思維也在轉換改變,如何讓自己的公司能夠具備適應各種環境並生存下來的彈性與靭性,會是未來領導者必須學習的關鍵。

 

未來在地生產、在地製造、循環經濟等做法會逐漸落實,跟當地社區環境的關係也會日益增加,這些都是新的商業的機會,也會是新的挑戰。

 

這次受災嚴重的主要是旅遊業、服務業及飯店業等需要親身經歷的行業,這些行業在三級管制的情況下,要恢復如以往的經營情況,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不過以目前的全島一命的做法,政府管制加上疫苗進口、自製等等,或許不出半年就有機會恢復到以往的情況,還是建議先好好盤點公司的現金水位,善用政府紓困補助及優惠貸款,甚至是尋找策略性投資人,都是一些值得考慮的作法。

 

 

|參考資料|United Nation Research for covid-19 recov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