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威聚焦中小企業每年成長15%!本土最大會計師事務所擁抱B型企業

嘉威聚焦中小企業每年成長15%!本土最大會計師事務所擁抱B型企業

嘉威聚焦中小企業每年成長15%!本土最大會計師事務所擁抱B型企業

▲會計師事務所雖採合夥人制度,但嘉威納入公司制決策模式以提升競爭力。(圖為所長張威珍)(圖/彭世杰攝)

 

坐落在中小企業、工廠林立的新北產業園區的一棟7層樓高的嘉威大樓,去年重新打造新的企業識別,換上藍、綠、黃的新鮮年輕色調後,在一片工業區中小企業中看起來格外醒目。裡頭員工約3百人,頂樓還有種植蔬菜的空中花園,嘉威會計師事務所所長張威珍最愛的空心菜,隨手可摘。

 

擁有4千個客戶的嘉威,2015年取得B型企業(Benefit Corporation,B Corp)認證,是亞太區第一個拿到這項認證的會計師事務所,並連續兩年獲得「世界最好員工獎」肯定。該獎項由總部設於美國費城的「B型實驗室」(B Lab)頒發,用以鼓勵企業對社會及環境價值的貢獻。

 

通勤時間長短 列錄取門檻

成立34年的嘉威,近7年營業額連續以每年15%的速度成長,業界都很好奇,這是託B型企業認證的福嗎?其實,B型企業概念尚未在台灣開始推廣之前,張威珍執業的信仰已是社會企業理念,這項認證對嘉威來說算是一拍即合的概念。

報稅季不見天日的加班,是會計行業文化常見標籤。奉行不熬夜作息的張威珍,很早就想改善這個問題,「如果是我自己的小孩,我會願意讓他們這麼辛苦嗎?而且會計師應該是讓人感到有尊嚴的行業,這也是我會走上這行的原因。」嘉威十幾年前就開始調配人力與工作進度,讓員工保有談戀愛與進修的生活步調;錄取門檻最高的一項可說是:通勤不得超過半小時。

張威珍擅長用會計人的觀點整頓資源。如果把公司薪資福利分3種等級,無論怎麼算,好人才也許一開始會出現在不同公司,但最終將往高薪的公司跑,低薪公司流動最高,且只能獲得「被挑剩」等級員工。張威珍看出低薪只會讓企業獲利更不穩定,加薪看似讓業主承受壓力,但「做了就知道好處在哪裡」。既獲利又照顧員工的原則,正好就是B型企業協會推廣的概念。

 

嘉威原本就很重視營造友善的辦公環境,現年62歲張威珍,5年前裝了心臟支架後,對空氣流通敏感,更提升了空間綠化和舒適度。獲得B型企業認證後,嘉威更進一步為員工重新裝潢辦公室,大樓內外間還刻意添上綠色植栽,也設計大樓雨水回收系統,讓整體氣氛和諧溫暖。

泡上一壺梨山茶,張嘉珍回想著過去。「念嘉義商專的1千元註冊費都是父母哭著借回來的,」張威珍說,「發願考上會計師的目的就是出人頭地。」1980年代會計師不好考,錄取率約3%,有時甚至從缺。考上會計師後,張威珍執業前半年借用岳父家的餐桌和電話處理公務,省掉1萬8千元市內電話設置費,印名片是唯一支出。

他回想起20歲出頭,騎著一輛借錢買來的破舊機車光陽一百拜訪客戶的情形。有一回接洽時,老闆碰巧忙著整理貨物而沒正眼搭話,後來等到兩人坐下談話,老闆才發現這小夥子不是來招攬生意的業務,而是會計師本人。之後,老闆意欲交付生意給張威珍卻遭到他的回絕。「那是自卑心作祟,覺得對方第一眼看不起自己。」張威珍坦言年輕時衝動的個性。

 

輔導IPO 確認公司定位

嘉威的定位也曾有過迷惘期,張威珍說,嘉威副所長施春成的一個老師來拜訪時,問到這麼小的公司如何與四大競爭,引起內部討論,最後決定策略性放棄上市櫃公司。嘉威專注服務中小企業,2010年開始發展輔導企業初次公開發行上市(IPO)業務,剛好與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以上市櫃公司為主的業務互補。
因緣際會下,張威珍接觸了引領團隊合作的「飛鷹訓練營」計畫,訓練講師林俊宏激勵嘉威成長,近7年來不但每年平均成長15%,更增設桃園、台中、彰化與嘉義分所。

張威珍經常把「先有人,再有事」掛在嘴邊,喜歡把嘉威人特質變成錄取考題;例如:你家遭小偷怎麼辦?闡述花與蜜蜂的關係?進入嘉威7年的所長特助、張威珍兒子張宏尉說,隨著嘉威可預期的成長目標篩選合適候選者,成功讓嘉威從80人逐漸穩定擴大到3百人規模,以不過度膨脹的成長方式,獲得客戶信賴,嘉威希望提升業績的同時,讓生態更良善。

 

本文出自財訊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