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資產還是重資產好? 其實做自己最好!

輕資產還是重資產好? 其實做自己最好!

輕資產還是重資產好? 其實做自己最好!

廖經文 會計師

 「重資產、輕資產」是形容企業經營採取的策略模式。重資產,主要是指資本密集、需要大量廠房及設備的商業模式,例如晶圓代工、汽車製造或航運等行業;相對而言,輕資產的固定資產較少,也不需要太多資本投入,像是遊戲產業、資訊安全或電商等行業。

 愈「重」的資產,公司就愈難轉身,不僅要持續投入資金,且流動性也較低,需要良善的管理能力,否則若經營不善將會產生鉅額減損損失,例如觸控面板廠的宸鴻科技,曾因一次性提列減損,而於104年第3季產生單季虧損55元的情況;而「輕」資產的公司,進入的資金門檻較低,營運主要仰賴內部發展的無形資產,例如自行研發的專利技術、設計版權或商標權等,以矽智財(IP)的世芯-KY來說,113年第1季不動產、廠房及設備僅佔總資產4%,卻能創造單季每股獲利近16元,其年度支出則主要係研發費用。所以,若遇到景氣反轉或金融風暴,「輕」資產的公司相對較有轉圜空間,但最大的風險是專利或技術如何維持競爭力或與時俱進。

 因為產業轉型及委外服務的興起,相較以製造業為主的年代,現在輕資產申請IPO的公司愈來愈多,以112年來看,若包含創新板但排除櫃轉市的情況,上市櫃新掛牌家數為42家,其中不動產、廠房及設備佔總資產小於20%的公司超過半數,而資產較輕的主要為數位雲端服務、文化創意、生技醫療及創業投資等行業。

 如果公司打算IPO,是否需要將不動產分離出來,使公司成為輕資產的公司呢?筆者認為應評估以下事項:

潛在增值:若不動產購入已久,因近年房地產飆漲,潛在的處分利益龐大,原始股東可能不捨,但若站在企業永續經營的角度,且不動產也是公司估值的一部分,或許比較能接受。

資本額:不動產分割可降低資本額,若不考慮其他因素影響,股數愈少,每股獲利愈高;但資本額降的愈低,未來持股比例稀釋效果愈大。

稅負:不動產分割出來,未來移轉或產生的年度收入,可能面臨房地合一稅、營利事業所得稅或綜合所得稅的問題。

使用目的:若係投資性不動產,因與生產無關,分割出來對營運不會有重大影響,但若投資性不動產主要用於出租,則租金收入連帶獲利的減少,也可能影響公司整體評價。
若係生產用的土地及廠房,即使分割出來,但因為公司仍需使用,不太可能處分,且需支付關係人租金,若租金費用高於折舊,反而使公司獲利減少;另外,公開發行之後,租賃之會計處理係採用 IFRS 16,承租之不動產會認列為使用權資產,一樣係屬非流動資產。

現金流:帳上不動產若仍有貸款,分割後的持有者要事先規劃穩定現金流入以償還本息。

 雖然112年新掛牌公司中,輕資產的公司較多,但重資產的公司股價真的不好嗎?若以本文起筆的日期113.07.17來看,台灣有17家千金股,112年底不動產、廠房及設備佔總資產達20%以上的家數為8家(平均31.5%),7%以下的有6家(平均4.3%),輕、重資產的家數差異少,甚至重資產家數更多,雖然整體而言,輕資產公司的股價較高,但也與近年熱門或成長題材,例如:矽智財、AI伺服器、智慧財產等有關。

 因各行各業都有其成就條件,影響股價最重要的還是公司的獲利能力。以疫情期間的海運類股,例如:長榮、陽明等公司為例,當時因為運量及運費雙漲,股價一路上升,前後差異達10倍以上;又例如南港輪胎跨足南港都市開發,今年股價曾漲逾6成,而預拌混凝土龍頭的國產,也於法說表示擬透過「都市更新」、「市地重劃」等方式,提升資產價值,其今年股價已翻倍。

 雖然股價高低一定會受到題材及想像空間的影響,但如 Benjamin Graham書中所說,股市短期來看是投票機,長期來看則是秤重機,本質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企業的營收及獲利能力,上述海運業的運量、運費增加,反映出來的就是獲利大幅成長,而營建預售熱絡、預期處分土地等,未來也是反映到公司的每股盈餘。

 若「簡單」以總資產報酬率來看,輕資產的公司要賺到1元所需投入的資本會較重資產來的少,但總資產報酬率=淨利率*總資產週轉率,所以一家重資產公司,也可以透過提高淨利率或總資產週轉率來增加總資產報酬率,例如台積電112年底的不動產、廠房及設備佔總資產達55.4%,但稅後淨利率也高達38.75%,其每股盈餘32.3元也超過許多輕資產的公司。

 綜上所述,輕資產、重資產各有利弊,不同行業有不同條件,每間公司的競爭力及特點亦不同,重要的是能否為股東持續創造價值;而IPO前是否要將不動產分離出來,則建議個別評估並事先設算可能的影響,以選擇未來對股東及公司最好的方式。

延伸閱讀

回上一頁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