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雜學校 蘇仰志校長
教育在你的心裡是什麼樣子呢?如果教育不再只侷限給孩子,而是屬於你我每個人;如果教育打破校園,擴及日常生活的每個片刻,這個社會會不會有更多可能?本期嘉威月刊邀請到臺灣最大的教育新創平台的雜學校校長-蘇仰志先生,來打破教育給大眾的觀念,帶大家聊聊不一樣的教育思維,以及雜學校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話說從頭,校長最早怎麼會踏入藝術領域?
因為我小時候就很愛塗塗畫畫,國小一二年級時,我舅舅帶表哥去參加寫生比賽,問我要不要畫一張,結果後來我獲得金牌,獎品是一隻博美狗,然後我就愛上畫畫了!我就請我媽再帶我去參加比賽,從國小、國中、高中就一路都是讀美術班。
家人從頭到尾都支持你的決定嗎?
我的第一次家庭革命發生在我考大學那年,我考上公費最後一屆的師院,但我想要去念藝術,而影響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群人叫做親戚,「讀這個不好啦,藝術家要等到死了才有錢」,對長輩來說拿獎學金、讀師院叫做鐵飯碗,我爸也因此不支持我讀藝術大學,後來因為我不知道該怎麼溝通,就在師院報到日最後一天,跑去報了臺灣藝術大學,我爸烙了一句話,學費我不會幫你出,生活費你自己想辦法, 直到後來我當上學生會長,又得全國會展第一名,混出了一些成績來,我爸才慢慢改觀。
第二次家庭革命是我從美國回台灣,在大學裡當講師,對方想要簽下我,送我去做業內培訓、念博士學位,畢業之後要回到他們學校服務十五年,但我卻想著要去上海創業,我爸知道之後說:「這是教授耶!人家要出錢讓你去念博士,為什麼每次都要選奇怪的路?」我最後還是沒有跟他溝通就去做了。一直到後來小孩出生,有一次我就跟他MAN’s TALK,你現在還會不會很後悔我那時候沒有選教授,他回我:「你那時候如果選教授,你不會有現在這樣」,別人都會跟他說,你兒子是雜學校校長耶!我是他粉絲耶!如果我那時候簽下去,我可能現在還在那個學校”服刑”。
雜學校的前身是不太乖教育節,概念很簡單,不太乖不是不乖,只是我選擇了大家不太熟悉的方式,選藝術大學不是我不乖,不是我要做壞事,只是我在朝着我想要去的方向走,所以叫不太乖。
怎麼會選擇創業,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要什麼了嗎?
我是學藝術出身,藝術創作就在我的基因裡,記得有一次,我給學生看一些當代藝術的影片,主題是畫一條線,當下他們覺得這麼簡單!我說,人家一輩子都在畫這條線,你敢不敢?藝術有一個重點,「你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你一定是知道在幹嘛,才有可能一直做下去。所以雜學校對我來講好像是一個作品,我們不會把商業模式想好才做,不會去調查市場是喜歡什麼再去做,我內心就是想要做啊!你市場不接受我還是想做,那個就叫內在動機,但大家都會用固定的商業思維問我:「這件事情不賺錢,為什麼要做?」如果所有事情都要賺錢才要做,人生也太無聊了!對我來講這個創作如果真的做出來,就會有經紀人來了,我幹嘛還去想市場?經紀人看的是你到底有沒有熱情,跟投資新創一樣,假如我看你這個人就是打死不退的, 我就會想投資你!
其實我一開始比較像在搞社會運動,後來真的更深入教育其中,發現如果想要改變它、做出影響力,那就要改變利益關係人,而政府就是最大的利益關係人,對抗政府,你沒辦法做大,所以如果想要改變,我就要先進到裡面去,這樣才不會是在外面搖旗吶喊,所以後來我踏入教育界,成立雜學校,甚至後來還成為課綱的委員之一。
這一路走來,有什麼遇到挫折的事?
我的個性是,不玩大的我不想玩,我可能玩著沖天炮,口中卻說我要登火星;我可能連NASA都還沒有,卻跟夥伴說我們要去外太空,但是對我來說,有人去過的都不夠大,我要去挑戰一個最大的,所以這一路走來挫折的事也不少,創業失敗好幾次,像這三年遇到疫情,像是本來規劃好一個超漂亮的雜學校園區,忙了一年,一夕之間突然什麼都沒有了,人生有時候就是這樣,你在挫折當下,看不清事情的樣貌,我現在回頭看,我是在做對的事情,雖然做十年,稍微久一點,但是這些都是宇宙的安排。
校長認為目前教育缺乏的是什麼?
現在知識很容易取得,所以教育的關鍵不是知識本身,而是你喜不喜歡,而另一個關鍵是內心與情緒,如果情緒不好,覺得自己沒希望,教什麼都沒有用啊!有部韓劇說過一段話:「在人類社會裡面,把人圍在圍牆裡,編上編碼,固定作息的只有兩個地方,一個叫監獄、一個叫學校。」我們每天就像是送孩子去監獄,怎麼才不是監獄,他有找到他很想去學校的原因,但是現在90%的孩子不想去上學。
我們的教育沒有告訴我們要怎麼探索自己,我們都一直在往外在的宇宙找,但忘了還有一個更大的宇宙在這裡(內心),如果卡住了,教再多都沒有用,現在的孩子每三個就有一個有情緒問題.情緒卡住了所有的事情,如果回歸本質,孩子真的夠喜歡一件事,那麼其他真的都不是問題,你會把困難當成是宇宙在給我學習的機會,做事情有熱度,無論如何都覺得自己在做好玩的事情,可是現在的教育卻沒有教我們去找尋所愛這件事,這是最大的問題。
校長認為教育最重要的是什麼?
關係、愛、韌性
教育課綱常常在談韌性,韌性怎麼來?就一件事情,叫愛,當人全心全意愛一件事情,就會有韌性,你做那件事情不覺得苦,因為我很愛、我有熱情。所以我自己都會問:「你這輩子有沒有很愛很愛做一件事情?」而生為一個家長,我最珍惜的跟孩子之間的關係,你跟他關係不好,你讓他學什麼,送他出國留學,都沒有用啦!很多家長都會覺得我的孩子要補習、要有競爭力,反而因小失大, 如果憂鬱症,什麼事情都做不了,就是你這輩子最大的損失,人是需要關係,需要愛,讓他心理基礎感到被信任,才會有韌性。
校長認為台灣教育未來關鍵的競爭力是什麼?
還記得118課綱第一次開會的時候,其他委員問我覺得課綱核心精神是什麼?我說:「就是不要有課綱!」有誰可以預測2050年的產業、未來社會是什麼樣子,如果沒辦法預測,為什麼要逼孩子做某些事情,現在產業的變化有多快?現在的教育是拿我們學二十年的東西教孩子,但面對未來二十年,最關鍵的能力不是那些知識,那些產業未來不一定存在,就像以前我們用傳統按鈕式的手機,後來觸控型手機出來了,很多企業就活不下去了,所以這樣的模式是不對的,我們要與時俱進,這才是學校要解決的問題,課綱應該要盡量給出空間,若孩子對這個世界就是有興趣,有新的東西出來,還是有韌性可以繼續下去。
我覺得每一個生命的出生都有理由,即使是雙胞胎,在世界上都是最獨一無二的,只是每個人能找到的時間軸都不一樣,而教育的目的就是透過接觸不同的事,讓你找到熱情,就像你談過十次戀愛,你就知道那個是我的真愛,人生本來就是這樣,但是舊的教育系統告訴我們一定要學一技之長,卻沒有問你到底喜歡什麼、想做什麼。以前我也曾經怪員工,為什麼事情做不好?但是後來我發現,他就是魚,怎麼爬樹?沒有熱情的能力是不會變厲害的,我開車開了一萬小時,會變賽車手嗎?我就只是把開車當作移動工具,我每天玩手機玩到你會變成iPhone高手嗎?所以動機才是最重要的!
怎麼定位雜學校現在的身分?
我想要作為一個第三方,去引發學校系統、政府、社會、產業。以前徵才的邏輯是,你進到企業我們再來培訓,但現在的產業找不到人才,就怪教育界學用落差,我都跟企業講,與其怪教育系統,何不自己跳下來做?你的產業你最清楚,自己的人才自己培養,即使沒有得到想要的人才,也是一種品牌推廣,這些都是新方法,你叫教育部去想方法,他想不出來;叫企業想方法,他也想不出來,那我就當中間人去牽線,如果你要找什麼人才,我可以串聯我認識一千多個校長,而企業要找人才、要做ESG,那就建議他來做人才培養,媒合這兩端,一兼二顧,又可以做ESG報告,那不是很棒的事情嗎?
台灣的教育跟國外有什麼差異嗎?
台灣的教育、人文跟軟實力很強,我經常被邀到各國去參加去國際論壇,有一次去社會福利國家-芬蘭,一年稅金47%,讀書不用錢,薪水又高,那時候他們的教育部長在論壇上看到雜學校,他問我,是誰給你錢做這個事情?我說:「我們自己想做的!」他們聽完很驚訝,繼續問我的動機哪裡來的?我很驕傲地說,是我們志願的,這就是我們國家強的地方,而且我們是民主跟經濟發展的國家,不是社會福利國家,我們還主動願意做這個事,像是One-forty做移工學校,這些組織的成立是想改變這個社會,台灣最厲害的是由下而上,我們有動機去做想做的事,這些各國的教育領袖聽完都覺得臺灣太有趣了!都跑來邀請我去他們國家參觀,看能不能一起做點什麼事。
雜學校接下來新的計劃?
2014年創辦雜學校的時候就講過,「如果每一個人都可以在熱情裡工作,這世界沒有理由不變好。」以前雜學校沒想過要獲得什麼,每個人眼神都散發光跟熱,他們的內在動機就是想要讓教育、社會變好,他們來傳遞理念,但是大家卻不知道後續能做什麼,以前只做到打開大家對教育的想像力,現在過了10年了,該是時候建構一些方法,所以未來我希望每個城市都有一間雜學校,建構一套技術與系統,培養人、提供方法,真的幫大眾找到熱情,並讓產業找到對應世界位置的人才,從臺灣出發,把整套模式擴展到國外,賦能在各地開雜學校,無論在哪個國家,企業都能找到對自己事業有熱情的人,依據每個人的天賦跟學習歷程,我可以跟企業推薦,這個人就是你需要找的人,這就是雜學校未來想做的事情。